口红泡面都过时了,我们怎么判断经济好不
多事之秋,最难自处的还是普通人。
据说有人一口气买了好几个财经专栏,不是求知欲多强,就是希望学会大佬的方法论,遇事提前开个天眼,知乎有个高赞答案,就叫“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?”
厉害的前提是找准合适的参照物。
举个例子,你眼里的印度什么样?是露天公厕?还是阿米尔汗的电影?是人肉外挂火车?还是7亿嫁女的富豪?每个侧面都真实,但每个侧面都不能完全代表印度。
10年前美国次贷危机,全球风声鹤唳,人人自危,那时一般中国人有两个担心,一是失业,二是楼市崩盘,大家争着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周遭变化。
我认识一个小老板,全部家当都扔在生意里,当时慌得一比,他特别跑到超市,一看很多人在购物,完全放心了,逢人便说,“我们国家完全不受影响”,这个结论没错,但观察的方式太捉急了。大多数经济危机不是消费者手里没钱,而是你有钱也买不到东西,年的国统区和今天的委内瑞拉都是如此,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超市无人光顾,那不是经济危机,那叫经济解体好不好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这位仁兄又是对的,因为在敏感时刻,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,远比听专家忽悠管用。
传统经济学讲究见微知著,喜欢用廉价走量产品作为研究样本,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,口红就成了经济晴雨表,当时女性酷爱这种便宜又带来自信的化妆品,多年后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反用其意,祭出“内裤理论”,经济越不好,男性越会节省外人看不到的内裤消费。
这些理论的内涵是共通的,就是预期不佳的消费者会本能的压缩基本生活开支,转而购买释放精神压力的产品,以便在残酷现实和内心安逸中寻求平衡。
把这套逻辑粗暴复制到中国,你会发现满眼都是危机前兆了。
比如,所有按摩心灵的产品都卖得极好。
1、口红旺销。
年在阿里平台实现了97%的高增长,去年双11没退休的马云还开直播带货,故宫文创产品商业化,最先打开市场的也是口红。阿里发布的“颜值经济报告”显示,口红是直男送礼首选单品,平均每人每年会在天猫购买3.3支。
2、票房繁荣。
中国大陆电影票房从年的60.2亿元涨到去年的.8亿元,10年翻了10倍,银幕数从年的块暴增至去年的块,春节档票房更是屡破纪录。
近两年演出市场也保持着4.5%左右的增长,专业剧场、农村大戏台、各种衍生品、设备租赁、演员收入等等统统保持上升趋势。
同时,基本生活开支却有压缩的迹象。
1、榨菜涨价。
涪陵榨菜的销量从年的6.52万吨增加到年的13.05万吨,营收从4.22亿元增至15.2亿元,10年9次提价,年后就有4次,带动净利增长11倍,高管一次减持就高达万元,说明榨菜客单价低,价格不敏感,涨价再多也是最便宜的佐餐伴侣。
2、泡面翻生。
这个最诡异,从年到年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泡面年销量大概下滑了80亿包,连BBC都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enuoxiaoman.com/khcf/12861.html